1.严格校园出入管理
疫情防控期间,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控出入口数量。 学生未经学校批准不得出校。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确需进入校园的,应严格履行信息登记、体温检测等手续。
进入校门一律核验身份、检测体温,发现体温异常的,启动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同时报告校区负责人,不服从管理者一律严肃处理。
2.加强校内重点场所管理
宿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等人群集聚场所入口处设置体温检测点和检测通道,并安排工作人员穿戴防护套装,逐一检测进入人员体温。所有教学、办公及生活区域,人员须间隔1米以上,分散就位,避免拥挤。以上各场所体温检测安排如下:
(1)宿舍
疫情期间由学生管理组统筹各学院学生干部及志愿者,在宿舍楼大厅内(1号、2号、3号、4号)对进、出学生测量体温,每闸机口配备学生2人,每栋楼配备2名辅导员值班;志愿者实行上午、下午、晚上轮流值班。体温监测正常(低于37.3℃)且身体健康正常(无乏力、咳嗽、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方可进出宿舍。宿舍实行封闭管理,不在本宿舍住宿的人员不准进入。以宿舍为单位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晚点名制度,严肃处理夜不归宿学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组织学生进行宿舍大扫除,净化美化生活环境。
(2)食堂
每个食堂入口设1个体温检测入口通道,1个出口通道,食堂配备2名教师,每个通道配备2名检测志愿者。志愿者实行上午、下午、晚上按照错峰就餐时间轮流值班。体温监测正常(低于37.3℃)且身体健康正常(无乏力、咳嗽、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方可进入食堂。
(3)教室及实验室
教学楼或实验楼按学院划分,检测点为教室及实验室门口。上课前,由每个班班长在教室门口测量体温、任课教师负责监督,对每位进入教室或实验室的学生进行体温检测。体温监测正常(低于37.3℃)且身体健康正常(无乏力、咳嗽、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方可进入教室及实验室。实验实训室科学调配使用时间,控制人员密度,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清洁消毒。使用过的实验物品及其他废物按规定分类放置在专用垃圾袋进行处理。
(4)图书馆
在实训楼1楼入口处设立检测点,通道入口配备2名检测学生、2名教师,对进入图书馆的学生进行体温检测。体温监测正常(低于37.3℃)且身体健康正常(无乏力、咳嗽、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方可进入图书馆。图书馆实行线上预约进馆,减少进出通道,控制馆内同时停留人数,增加座位间距。归还书刊通过紫外线等方式进行消毒后归架,对馆藏书籍进行杀菌除尘清洁处理,对电梯、楼梯、自助借还机、电子阅览器、触摸屏等公共接触区域定时消毒。
(5)其他公共区域
洗浴实行预约制度,分时段控制浴室内人数,提醒入内师生间隔洗浴,保持距离。引导师生自带洗浴用品。每天定时对浴室通风消毒。
3.做好健康状况监控
严格师生员工晨午检制度和“一日两报告”制度,每天 2 次监测体温和健康状况,建立体温检测台账。实行宿舍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对缺勤缺课、迟到早退的,逐一核实原因,及时补测体温,做好记录。 将餐饮、保洁、保安、宿管和商业项目服务人员统一纳入体温监测范围,不漏一人。对体温超过 37.3℃或其它可疑症状的, 立即启动突发疫情应急处置。
4.规范日常行为
师生员工在校内公共场所、多人办公和学习场所应佩戴口罩,保持一定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接待外来人员双方佩戴口罩。全体在校学生、教职员工及家属要做到不聚餐、不聚会、不访友;多走楼梯、少乘电梯,乘坐电梯时全程佩戴口罩,先出后进、保持距离、避免拥挤。学生尽可能将日常学习生活空间控制在教室、宿舍、食堂,明晰生活轨迹;按时作息,及时清理垃圾,被褥及个人衣物要定期晾晒、定期洗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处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志愿督查制度,监督落实日常行为规范。教职工非必要不安排外出活动,确需外出的须严格履行请假手续并报备行程,出省返回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5.严控会议和活动
严控会议活动,尽量采用网络方式召开线上会议,不召开大规模现场会议。如确需召开现场会议,应开小会、开短会,并落实防护措施。暂停聚集性校园活动,确需开展活动的,原则上在露天场地进行,注意保持间隔。参加比赛备赛的应固定场所、固定人群,做好防护。在校内进行体育锻炼,避免扎推聚集。
6.强化校园快递和外卖管理
做好校内快递人员管理工作,严禁快递人员及车辆进入校园。学生取快递时一律到学校大门口,要避免与快递人员的直接接触,取快递时要佩戴口罩和手套。处理完包裹后要及时摘下手套,并用流水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禁止校外外卖进入校园。
7.改进疫情防控手段
校内服务尽量转为线上服务、网上办公模式。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引导师生线上办理有关事项,减少线下聚集。